
期刊简介
《中华儿科杂志》为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我国儿科医学领域惟一的高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0年。现为月刊,80面/期,面向国内外公开 发行。 读者对象:儿科临床、科研与教学人员,儿童保健工作者。陈翠贞、邓金鎏、诸福棠、周华康、江载芳、吴希如、杨锡强、桂永浩等儿科界著名专家历任总编辑,现任总编辑杜军保教授。本刊办刊宗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重在临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重在提高。为促进我国儿科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服 务;为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与提高服务;为培养我国的儿科医学人才服务;为我国儿童的健康服务。办刊方针:专家办刊,编委会办刊。报道重点:儿科医学领 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及成熟的临床经验。《中华儿科杂志》是中国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中的双效期刊,代表儿科医学领域最高学术水平。被14个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或工具书收录:中国科技论 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万方数据库系统;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索引(MEDLINE);俄罗斯文摘杂志(AJ);生物学文 摘;(BIOSIS;PREVIEW);癌症文摘(CANCERLIT);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等。
大暑养生:作息饮食环境三攻略
时间:2025-07-23 16:02:04
入伏之后,大暑节气接踵而至,天地间仿佛被热气浸透的蒸笼,阳光炽烈如金箔般灼烤大地,空气黏腻得能拧出水珠。这种极端的湿热环境对人体形成双重考验:一方面高温加速水分流失,另一方面湿气阻滞气血运行。如何在这样的节气中守护健康?需从作息、饮食、环境适应三方面构建科学屏障。
昼夜节律:身体自带的“空调系统”
早睡早起是应对暑热最古老的智慧。研究表明,规律作息能提升人体对高温的耐受力,清晨5-6点起床可充分利用气温较低的时段活动,避免正午热浪侵袭。建议以“日出而作”为原则,将重要工作安排在上午完成,午后适当减少体力消耗。值得关注的是,午间30分钟小睡不仅能降低37%冠心病风险,还能让心血管系统如同得到一次深度维护——此时心率放缓、血压下降的特性,恰好抵消了高温带来的心脏负荷。
避免熬夜在此节气尤为重要。夜间23点至凌晨3点被称为“黄金修复期”,肝脏在此期间高效排毒,深度睡眠时人体核心温度会自然下降0.5℃,这种生理性降温对抵抗日间高温具有累积效应。若因工作必须熬夜,可在次日午间补充90分钟以内的浅睡眠,但切忌形成昼夜颠倒的恶性循环。
餐桌上的清凉战场:以水制热
大暑饮食讲究“清补结合”,清淡食物如同给肠胃敷上降温贴。黄瓜以96%含水量成为天然保湿剂,每100克仅16千卡的热量特性,使其既能解渴又不易加重代谢负担。西瓜与黄瓜搭配食用可形成“内外补水”效果:西瓜的瓜氨酸促进毛细血管扩张散热,黄瓜的膳食纤维则帮助锁住肠道水分。
烹饪方式上,推荐小白菜海米炖豆腐这类“三层补水结构”:海米提供矿物质平衡电解质,豆腐补充植物蛋白维持体力,小白菜中的维生素K增强血管弹性。西红柿炒鸡蛋则暗含营养玄机——番茄红素经油脂加热后生物利用率提升3倍,与鸡蛋中的胆碱共同构成神经系统的“防暑装甲”。需特别注意避免麻辣火锅等重味食物,辛辣刺激会引发代偿性出汗,反而加剧体液流失。
湿热环境的生存法则
当气温超过35℃且湿度达60%时,人体散热机制开始失效。此时外出应穿戴浅色棉麻衣物,其纤维间的空气层能形成0.5-1℃的微气候缓冲带。室内降温讲究“梯度调节”,空调设定温度与室外温差不宜超过7℃,否则血管的剧烈收缩扩张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在饮水策略上,可自制“三阶补水饮”:晨起饮用300ml淡盐水补充夜间流失的钠离子,午后改喝含钾、镁的电解质水,傍晚则以菊花薄荷茶收尾,其中的挥发油成分能通过嗅觉通路刺激下丘脑温度调节中枢。若出现头晕心悸等先兆中暑症状,立即用25℃左右温水擦拭大动脉流经处(颈侧、腋窝、腹股沟),这种“温和降温法”比冰敷更符合人体生理响应机制。
天地间的热浪翻涌时,健康如同一叶需要精心掌舵的扁舟。从调整睡眠节律激活内在修复力,到通过饮食构建水分屏障,再到建立环境适应的缓冲带,每个细节都蕴含着人体与自然博弈的智慧。正如古语所言“暑气养阳”,恰当利用这段时间强化体质,反而能为秋冬健康积蓄能量。当夕阳将云霞染成琥珀色时,那些顺应天时而为的生活选择,终将在身体里沉淀为抵御岁月风霜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