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华儿科杂志》为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我国儿科医学领域惟一的高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0年。现为月刊,80面/期,面向国内外公开 发行。 读者对象:儿科临床、科研与教学人员,儿童保健工作者。陈翠贞、邓金鎏、诸福棠、周华康、江载芳、吴希如、杨锡强、桂永浩等儿科界著名专家历任总编辑,现任总编辑杜军保教授。本刊办刊宗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重在临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重在提高。为促进我国儿科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服 务;为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与提高服务;为培养我国的儿科医学人才服务;为我国儿童的健康服务。办刊方针:专家办刊,编委会办刊。报道重点:儿科医学领 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及成熟的临床经验。《中华儿科杂志》是中国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中的双效期刊,代表儿科医学领域最高学术水平。被14个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或工具书收录:中国科技论 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万方数据库系统;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索引(MEDLINE);俄罗斯文摘杂志(AJ);生物学文 摘;(BIOSIS;PREVIEW);癌症文摘(CANCERLIT);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等。
副教授职称评审需避开的五类期刊
时间:2025-07-23 10:53:46
在职称评审中,期刊论文的发表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术成果的认可度。对于副教授职称评定而言,选择合规、高水平的期刊至关重要。以下是五类需谨慎对待的期刊类型及其潜在风险,结合政策动态与学术规范进行深度剖析。
一、虚假核心期刊:披着“权威”外衣的陷阱
核心期刊的认定具有动态性,例如2025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新增27种、删除18种,若误投已被剔除的期刊,可能因“学术成果不达标”被否决。需注意两类风险:
1.伪造目录期刊:部分机构伪造核心期刊名单,宣称“快速录用”,实则未被任何权威目录收录。
2.更名规避审查:个别期刊通过改名伪装成核心期刊,但实际未被Ei Compendex等数据库更新收录。
二、低质量普通期刊:省级与国家级期刊的“灰色地带”
普通期刊虽发表门槛较低,但若选择不当,可能被认定为“学术灌水”。例如:
版面费异常低廉的期刊:费用远低于市场均价(如千元以下),通常缺乏正规审稿流程,文章仅需“形式审查”即可发表。
学科定位模糊的期刊:涵盖“多学科综合”却无明确领域侧重,易被评审专家质疑专业性。
三、非正规会议论文集:学术会议的“李鬼”现象
国际会议论文需满足同行评审、主办方权威性等硬性标准,但以下情况需警惕:
1.无收录承诺的会议:主办方宣称“推荐至SCI”,却未明确说明收录流程,实际可能仅内部结集出版。
2.高频次举办的会议:同一主题会议每年举办多次,缺乏持续性学术影响力,论文可能被视为“无效成果”。
四、预警期刊:官方名单中的“黑名单”
部分期刊因学术不端行为被列入预警名单,例如:
过度自引或互引:人为抬高影响因子,此类期刊可能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目录除名。
批量发表职称论文:同一期期刊中超过50%文章为同一单位作者,易被认定为“利益输送”。
五、跨境非法期刊:国际出版的“擦边球”
部分境外期刊以“开放获取”名义收取高额费用,但存在以下问题:
无国际刊号(ISSN)或伪造DOI:无法在Web of Science等平台检索,发表后无法用于职称申报。
编委信息造假:虚构知名学者担任编辑,实际审稿团队资质存疑。
风险后果与规避策略
若误投上述期刊,轻则撤销已获职称,重则面临3年内禁止申报。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核查官方目录:通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Ei Compendex等权威渠道验证期刊资质。
2.追溯历史记录:查询期刊近5年是否被列入预警名单或更名频繁。
3.咨询学术委员会:部分高校会发布内部推荐期刊清单,优先选择这类“安全区”期刊。
学术成果的严谨性如同建筑地基,若材料不合格,再高的职称大厦也会倾覆。副教授职称评审中,期刊选择需兼顾学术价值与合规性,避免因短期便利牺牲长期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