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华儿科杂志》为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我国儿科医学领域惟一的高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0年。现为月刊,80面/期,面向国内外公开 发行。 读者对象:儿科临床、科研与教学人员,儿童保健工作者。陈翠贞、邓金鎏、诸福棠、周华康、江载芳、吴希如、杨锡强、桂永浩等儿科界著名专家历任总编辑,现任总编辑杜军保教授。本刊办刊宗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重在临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重在提高。为促进我国儿科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服 务;为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与提高服务;为培养我国的儿科医学人才服务;为我国儿童的健康服务。办刊方针:专家办刊,编委会办刊。报道重点:儿科医学领 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及成熟的临床经验。《中华儿科杂志》是中国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中的双效期刊,代表儿科医学领域最高学术水平。被14个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或工具书收录:中国科技论 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万方数据库系统;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索引(MEDLINE);俄罗斯文摘杂志(AJ);生物学文 摘;(BIOSIS;PREVIEW);癌症文摘(CANCERLIT);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等。
医疗职称改革严打学术造假
时间:2025-07-15 15:01:24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了一起三甲医院医务人员因违反科研诚信规定被取消职称晋升资格的典型案例,引发行业震动。通报显示,涉事人员存在学术造假、数据篡改等行为,直接导致其职务晋升资格被永久取消。这一事件成为2025年医疗行业职称评聘改革浪潮中的标志性节点,同期山东、江西、陕西等多地卫健委已启动职称倒查工作,重点核查建筑、医疗等领域的职称评审材料真实性。
科研失信代价:从论文撤稿到职业发展断崖
涉事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两篇高分论文被推上风口浪尖。其中2017年发表于Oncotarget的结直肠癌研究论文,以及2021年登上Cancer Cell(影响因子44.5)的三氧化二砷抗癌机制研究,均因图片重复使用等问题在发表数年后遭到国际学术社区质疑。这类"学术早产儿"——指依靠数据造假快速产出的论文——最终导致研究者面临"职业猝死"风险。据通报,相关责任人不仅被撤销已获职称,其未来五年内不得申报任何层级专业技术资格,相当于被按下职业发展暂停键。
职称评审改革:从"唯论文"到三维评价体系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在近期发布会上透露的职称评聘改革试点,或将成为破解学术造假困局的制度性方案。该院将医师类职称细分为医疗型、教学型、医教研复合型三类岗位,临床能力突出的医生即使没有顶级论文,也可通过手术技术创新等实绩获得晋升机会。这种"分类赛跑"机制,犹如为不同特长的医务人员开辟专属跑道,有效降低为晋升而造假的动机。值得注意的是,改革方案特别强调对破格晋升人员的重点审核,工作年限或学历不达标的申报者将被系统自动标记为高风险对象。
倒查风暴中的医疗反腐新维度
当前开展的职称倒查工作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时间跨度上追溯至2018年以来的所有晋升人员,无锡市单次就查出16名工程师通过虚假成果获聘;领域选择上将医疗行业与建筑、勘察设计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处理措施上形成"失信行为-职称撤销-行贿追责"的完整链条。某省卫健委内部文件显示,倒查中发现的贿赂评审专家行为,已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另案处理。这种"新账旧账一起算"的监管态势,被业内称为医疗反腐的"第二战场"。
国际视角下的诚信治理启示
对比国内外处理机制,我国当前推行的"资格罚"(取消晋升资格)与欧美国家常见的"经济罚"(追回科研经费)形成组合拳。某三甲医院科研处处长透露,涉事医生团队此前获得的50万元课题资助已被全额追缴,这种"既要摘帽子又要退票子"的双重惩戒,显著提高了违规成本。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医院开始建立论文发表前的"预审读"制度,由第三方机构对关键实验数据进行溯源分析,相当于给学术成果装上"防伪芯片"。
在这场触及根本的行业整顿中,超过60%的受访医务人员支持"延长评价周期"的改革方向。正如某资深主任医师所言:"与其每年疲于应付考核指标,不如用五年时间打磨真正有价值的临床研究成果。"随着医疗人才评价体系从"快餐式"向"慢火炖"转型,这场始于职称倒查的自我净化运动,正在重塑中国医疗界的学术伦理与职业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