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华儿科杂志》为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我国儿科医学领域惟一的高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0年。现为月刊,80面/期,面向国内外公开 发行。 读者对象:儿科临床、科研与教学人员,儿童保健工作者。陈翠贞、邓金鎏、诸福棠、周华康、江载芳、吴希如、杨锡强、桂永浩等儿科界著名专家历任总编辑,现任总编辑杜军保教授。本刊办刊宗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重在临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重在提高。为促进我国儿科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服 务;为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与提高服务;为培养我国的儿科医学人才服务;为我国儿童的健康服务。办刊方针:专家办刊,编委会办刊。报道重点:儿科医学领 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及成熟的临床经验。《中华儿科杂志》是中国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中的双效期刊,代表儿科医学领域最高学术水平。被14个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或工具书收录:中国科技论 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万方数据库系统;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索引(MEDLINE);俄罗斯文摘杂志(AJ);生物学文 摘;(BIOSIS;PREVIEW);癌症文摘(CANCERLIT);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等。
肝气郁结与湿热:现代生活中的肝脏“抗议”与中医调理之道
时间:2025-06-09 11:27:27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人常被口苦、反酸、腹胀等不适困扰,却不知这些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肝脏的“抗议”。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像一位交通指挥官,负责全身气机的畅通。若情绪压抑、压力过大或饮食不节,便会导致肝气郁结——即肝脏的疏通功能受阻,气机堵在体内形成“塞车”。长期如此,郁结的气可能化火,或与湿邪结合形成肝胆湿热,如同河道淤积后滋生腐浊,引发更复杂的症状。
肝气郁结与湿热:症状背后的连锁反应
当肝的疏泄功能失调,最先受影响的是消化系统。肝气横逆犯胃,会导致胃气上逆,表现为反酸、恶心;若湿热蕴结肝胆,胆汁排泄不畅,则出现口苦、胁肋胀痛,仿佛体内有一团闷烧的火,灼烧着脏腑。腹胀和食欲不振则是肝脾不和的典型表现——肝气郁结压制了脾的运化功能,好比土壤被板结,无法正常吸收养分。这些症状看似分散,实则同根同源,皆因肝的“罢工”而起。
柴胡疏肝丸:疏通肝郁的“解压钥匙”
针对这类问题,中医经典方剂柴胡疏肝丸扮演了关键角色。其组方以柴胡为君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调解员,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引药直达病所;配合陈皮、香附等理气药,如同为拥堵的气机开辟多条小道,缓解胸闷、胁痛。更妙的是方中加入川芎活血、茯苓健脾,既治标又治本,不仅改善当下的胀痛酸苦,还能恢复肝的协调功能,防止症状反复。
从药物到生活:构建肝健康生态
单靠药物并非长久之计。肝气郁结者需避免“情绪暴饮暴食”——长期压抑或突然爆发都会加重肝郁。建议每天留出10分钟进行深呼吸练习,想象将郁气缓缓呼出体外。饮食上可辅以玫瑰花茶、陈皮水等轻清之品,如同为肝脏做轻柔按摩。值得注意的是,若舌苔黄腻、尿黄便秘等湿热症状明显,需暂时忌食肥甘厚味,避免“火上浇油”。
辨证要点:何时需要专业干预
虽然柴胡疏肝丸适用范围较广,但两类情况需警惕:一是症状持续超过两周且自行调理无效,提示可能存在更深层次的失调;二是出现剧烈腹痛、黄疸或高热,可能已发展为急性胆囊炎等器质性疾病。此时药物仅是辅助工具,必须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明确病因。中医强调“治未病”,定期观察舌象(如舌边是否发红、苔色变化)和情绪状态,往往能在症状恶化前捕捉到肝的“求救信号”。
理解肝的生理特性,才能从根本上打破“不适-吃药-复发”的循环。肝脏不像心脏那样跳动明显,却以沉默的方式维系着全身平衡。当它通过口苦、反酸等小症状“发声”时,正是我们调整生活方式、恢复肝胆和谐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