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华儿科杂志》为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我国儿科医学领域惟一的高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0年。现为月刊,80面/期,面向国内外公开 发行。 读者对象:儿科临床、科研与教学人员,儿童保健工作者。陈翠贞、邓金鎏、诸福棠、周华康、江载芳、吴希如、杨锡强、桂永浩等儿科界著名专家历任总编辑,现任总编辑杜军保教授。本刊办刊宗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重在临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重在提高。为促进我国儿科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服 务;为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与提高服务;为培养我国的儿科医学人才服务;为我国儿童的健康服务。办刊方针:专家办刊,编委会办刊。报道重点:儿科医学领 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及成熟的临床经验。《中华儿科杂志》是中国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中的双效期刊,代表儿科医学领域最高学术水平。被14个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或工具书收录:中国科技论 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万方数据库系统;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索引(MEDLINE);俄罗斯文摘杂志(AJ);生物学文 摘;(BIOSIS;PREVIEW);癌症文摘(CANCERLIT);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等。
颠覆认知的伤口愈合科学:为何湿润环境比干燥结痂更利于恢复
时间:2025-06-04 15:47:55
人们常以为伤口“晾着”更透气、好得快,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干燥结痂并非最佳选择。比如手指被纸割伤后,若暴露在空气中,疼痛感更明显且易留疤;而覆盖透气敷料的伤口反而愈合更平滑。这种颠覆认知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关于伤口愈合的科学密码。
当伤口遇见空气:干性愈合的三大误区
传统观念中,干燥结痂被视为愈合的标志。但事实上,痂皮就像一层硬壳,虽然能暂时隔绝细菌,却会阻碍新细胞的迁移。研究显示,干燥环境下,表皮细胞需要“挖隧道”穿过痂皮才能愈合,这个过程不仅延长修复时间(约延长2-3天),还可能导致明显的疤痕增生。尤其对于擦伤这类表层损伤,反复撕扯痂皮更会破坏新生组织,形成“愈合-撕裂”的恶性循环。
湿性愈合:给伤口一场“温和的雨”
湿性愈合的原理类似于为伤口创造热带雨林般的微环境。在这种适度湿润的条件下,生长因子活性提升40%,白细胞战斗力增强,能更高效清除细菌并促进胶原蛋白有序排列。临床数据显示,采用水胶体敷料处理的烫伤,上皮化速度比干燥处理快1.5倍,且色素沉着发生率降低60%。就像育苗时保持土壤湿润度,伤口也需要稳定的湿度来“破土重生”。
五种常见伤口的科学护理方案
擦伤:先用生理盐水冲走沙砾(像冲洗沾泥的草莓),涂抹含银离子敷料后覆盖超薄泡沫敷料,避免衣物摩擦。
割伤:深度超过5毫米需缝合(类似缝补撕裂的布料),浅表割伤可用液体创可贴形成防水保护膜。
烫伤:立即冷却后涂抹磺胺嘧啶银乳膏,覆盖半透膜敷料维持适度湿润,切忌冰敷导致二次损伤。
手术切口:术后48小时内使用硅酮凝胶敷料,既能抑制疤痕又方便观察愈合情况。
慢性溃疡:采用含藻酸盐的吸水敷料,像智能海绵般动态调节伤口湿度。
敷料选择:从“创可贴”到“生物支架”的进化
现代敷料已发展出多种智能形态:水凝胶敷料适合渗液少的伤口,如同给干燥土地灌溉;泡沫敷料能吸收大量渗液,相当于为多雨地区安装排水系统;含胶原蛋白的生物敷料则直接为伤口搭建再生支架。值得注意的是,网购所谓的“神奇愈合膏”可能破坏湿润平衡,正规医院使用的敷料都经过严格透氧率测试(标准差值控制在±5%以内)。
愈合营养学:吃出来的修复力
伤口修复期间,身体就像24小时施工的工地。每天需要额外补充15g优质蛋白(相当于2个鸡蛋+200g鱼肉),维生素C需求增至日常2倍(约100mg,相当于10颗鲜枣)。锌元素尤为重要,缺乏时愈合速度下降30%,可通过牡蛎、南瓜籽补充。但要避免过量摄入糖分,血糖每升高1mmol/L,白细胞杀菌效率就降低20%。
这些情况必须打破“湿润法则”
当伤口出现黄绿色脓液(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皮下波动感(积脓信号)或伴有糖尿病时,需转为抗菌干燥处理。就像洪涝时需要开闸泄洪,感染性伤口必须先控制细菌繁殖才能考虑湿润环境。此时专业医生可能会开具含碘伏的吸水敷料,并配合系统性抗生素治疗。
在急诊室,经常见到用烟叶、牙膏处理伤口的案例,这些“土方”会造成难以逆转的损伤。真正科学的护理,是让伤口在洁净的湿润环境中安静生长——就像对待初生的幼苗,既不过度干预,也不放任自流。下次受伤时,不妨回想这个比喻:干燥的河床会龟裂,而适度流动的溪水才能滋养两岸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