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华儿科杂志》为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我国儿科医学领域惟一的高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0年。现为月刊,80面/期,面向国内外公开 发行。 读者对象:儿科临床、科研与教学人员,儿童保健工作者。陈翠贞、邓金鎏、诸福棠、周华康、江载芳、吴希如、杨锡强、桂永浩等儿科界著名专家历任总编辑,现任总编辑杜军保教授。本刊办刊宗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重在临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重在提高。为促进我国儿科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服 务;为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与提高服务;为培养我国的儿科医学人才服务;为我国儿童的健康服务。办刊方针:专家办刊,编委会办刊。报道重点:儿科医学领 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及成熟的临床经验。《中华儿科杂志》是中国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中的双效期刊,代表儿科医学领域最高学术水平。被14个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或工具书收录:中国科技论 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万方数据库系统;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索引(MEDLINE);俄罗斯文摘杂志(AJ);生物学文 摘;(BIOSIS;PREVIEW);癌症文摘(CANCERLIT);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等。
写文献综述前,这三大误解你必须解决!快来看看它们如何偷偷影响你的论文质量
时间:2024-06-25 10:05:43
关于文献综述,有三个常见的误解亟待澄清。
◉ 首先,指望通过研读名著或顶级期刊论文来轻易找到研究的空白、突破口或生长点,并以此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这种想法虽非全然不可能,但实现的概率却相当小。要想真正发现研究前沿,一靠行家导师的悉心指点,二靠积极参与严肃的学术会议,并提交已经反复打磨至尽善尽美的论文进行交流。
◉ 其次,希望把相关文献一网打尽,追求绝对的全面性,这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除非你是天赋异禀,否则应该追求的是相对的全面,即不遗漏那些重要的文献,特别是那些对你的文章有否决权的学者的论文。借助谷歌学术和重要期刊的检索工具,我们可以做到无重大遗漏,但完全一网打尽却是不现实的。
◉ 最后,混淆学习与引用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引用谁的作品,实际上就是与谁的作品进行对话,而这种对话本质上是一种质疑和批判。因此,在选择引用文献时,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和精准。
此外,社会科学与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在研究方法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在数学和科学领域,学者们通常不会刻意掩盖自己研究成果的局限和漏洞,而社会科学则不然。正常的学者往往不会坦率承认自己研究成果的局限,即使明知论证有漏洞,也要坚持自圆其说,否则论文无法发表,书籍无法出版。这种现象导致社会科学文献的质量参差不齐,想要仅通过研读文献来发现研究前沿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参加严肃的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进行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会议就像工业博览会一样,学者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认真参观其他学者的“展品”,从而大致估计出同行的真实研究前沿。
同时,学术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利己与利他往往能够实现统一。每个学者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成功,但同时也愿意获取能够提高自己竞争力但自己无法制造的工具或理论。这种互助合作的精神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尤为重要。
然而,一篇文章的作者如果过多,往往会导致每个合作者都试图最小化自己的付出而最大化自己的收获。因此,社会科学研究更离不开表面上独立自主的学者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其中最重要的分工就是理论思维能力强的学者提出猜想或假设,而调研和实证分析能力强的学者则负责检验这些猜想或假设。
对于那些希望把相关文献一网打尽的学者来说,他们应该认识到这种追求的不切实际性。文献不仅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还在不断更新之中。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的是相对的全面性,即不遗漏那些对自己的研究有重要影响的文献。
同时,做文献综述时也不必过于苛求完美无缺。只要确信自己发现了新事实或者在分析方法和观点方面有创新,并且已经尽心尽力地承认了其他学者对相关研究的贡献,就可以放心地投稿了。即使无意中遗漏了重要文献,公平的评审也会指出这是无心之过,并给出修改的建议。
最后,关于引用文献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引用谁的作品就是以谁的作品为对话对象,而这种对话本质上是一种质疑和批判。因此,在选择引用文献时,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和精准地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研究主题紧密相关的文献进行引用。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四面出击、引用过多不相关的文献,以免给自己的论文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