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华儿科杂志》为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我国儿科医学领域惟一的高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0年。现为月刊,80面/期,面向国内外公开 发行。 读者对象:儿科临床、科研与教学人员,儿童保健工作者。陈翠贞、邓金鎏、诸福棠、周华康、江载芳、吴希如、杨锡强、桂永浩等儿科界著名专家历任总编辑,现任总编辑杜军保教授。本刊办刊宗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重在临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重在提高。为促进我国儿科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服 务;为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与提高服务;为培养我国的儿科医学人才服务;为我国儿童的健康服务。办刊方针:专家办刊,编委会办刊。报道重点:儿科医学领 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及成熟的临床经验。《中华儿科杂志》是中国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中的双效期刊,代表儿科医学领域最高学术水平。被14个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或工具书收录:中国科技论 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万方数据库系统;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索引(MEDLINE);俄罗斯文摘杂志(AJ);生物学文 摘;(BIOSIS;PREVIEW);癌症文摘(CANCERLIT);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等。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

时间:2023-04-14 08:43:53

据国家疾控局微信公众号12日消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12日印发《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

 

  指引提出,科学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根据《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要求,为指导公众科学佩戴口罩,有效保护公众健康,指引如下:

 

  一、应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

 

  1.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期间。

 

  2.出现发热、咽痛、咳嗽、流涕、肌肉酸痛、乏力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期间。

 

  3.生活、工作或学习的社区、学校发生聚集性疫情时。

 

  4.前往医疗机构就诊、陪诊、陪护、探视时。

 

  5.外来人员进入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时。

 

  6.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及托幼机构、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等重点机构医护、餐饮、保洁、保安等公共服务人员工作期间。

 

  二、建议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

 

  1.乘坐飞机、火车、长途车、轮船、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

 

  2.进入超市、影剧院、客运场站等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时。

 

  3.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孕妇等前往室内公共场所时。

 

  4.参加人员来源较广、流动性较强且没有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健康监测等防控要求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举办时。

 

  三、可不佩戴口罩的常见情形或场景

 

  1.露天广场、公园等室外场所。

 

  2.人员相对固定的室内工作场所和会议室等。

 

  3.参加人员来源较广、流动性较强但有明确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健康监测等防控要求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举办时。

 

  4.对于定期开展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健康监测等的特定人员,如庆典活动演职人员、仪仗队队员等,在参加大型活动时。

 

  5.进行运动的人员,佩戴口罩可能导致呼吸困难时。

 

  6.3岁及以下婴幼儿

 

  7.学校师生在校期间。

 

  四、口罩选择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和疑似感染者建议佩戴N95或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或以上级别的口罩(无呼吸阀),其他人员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五、其他注意事项

 

  1.除以上情形或场景外,个人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需求自主选择是否佩戴口罩。

 

  2.心肺功能障碍人员应在医生指导下佩戴口罩。

 

  3.有关公共服务人员所在机构应当为其配备符合相关要求的口罩,并设立独立废弃口罩收纳装置。

 

  本口罩指引将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动态优化调整。各地各部门可根据本地和行业实际,参照本口罩指引制定本地和本行业的口罩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