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华儿科杂志》为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我国儿科医学领域惟一的高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0年。现为月刊,80面/期,面向国内外公开 发行。 读者对象:儿科临床、科研与教学人员,儿童保健工作者。陈翠贞、邓金鎏、诸福棠、周华康、江载芳、吴希如、杨锡强、桂永浩等儿科界著名专家历任总编辑,现任总编辑杜军保教授。本刊办刊宗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重在临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重在提高。为促进我国儿科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服 务;为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与提高服务;为培养我国的儿科医学人才服务;为我国儿童的健康服务。办刊方针:专家办刊,编委会办刊。报道重点:儿科医学领 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及成熟的临床经验。《中华儿科杂志》是中国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中的双效期刊,代表儿科医学领域最高学术水平。被14个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或工具书收录:中国科技论 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万方数据库系统;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索引(MEDLINE);俄罗斯文摘杂志(AJ);生物学文 摘;(BIOSIS;PREVIEW);癌症文摘(CANCERLIT);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等。

育秧大棚里的科技范

时间:2023-04-13 16:10:58

四月的黑龙江,正是水稻育秧的时节。

走进黑龙江省北林区秦家镇盛昌农业智能温室大棚,一片繁忙景象。十几名工人在育秧专家的指导下正在向育秧盘内撒种,筛土。在工人旁边,一袋袋用白色帆布袋包装好的种子正等着装盘。

一道道工序,严格按照育秧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放眼望去,5000平方米的大棚内有三分之二的面积已经完成作业。

“这个大棚可了不得,全是高科技。”绥化市盛昌种子繁育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会笑着说。

高在哪里?这个大棚有个5G智能化控制大脑,也就是这个大棚的核心控制系统。

整栋大棚近5000平方米,近3万盘育秧盘靠人工一个盘一个盘的查看,不现实,但是有了这个5G大脑,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

“你看看这个。”王会从土里拔出一个类似插头的东西。“这是一个传感器,能探测到土壤的湿度、温度,然后将探测的数据发回‘大脑’,‘大脑’就会根据这个数据发出指令,完全不用人工控制,而且比人看得更精准。”

如果温度低于秧苗适应温度,传感器将秧苗的需求传至大脑,大脑就会发出指令:打开遮阳板,让外面的阳光照射进来。

升高温度好办,那要是温度太高了,想降低温度怎么办呢?

“你再看看这个。”王会手指向一面墙壁。“这叫水帘,专门负责降温的。”整整一面墙壁,挂满了类似暖气片的结构。看着记者的疑惑,王会打开地面的一块地板,一股凉气从下面传了上来。

“这是一口深水井,抽上来的水温极低。如果大棚内温度过高,系统就会自动将冷水抽到水帘中,在水帘中进行循环,你再看看对面墙上。”

记者抬眼望去,八台风机并排安装在大棚的墙壁上。

“冷水在水帘里循环,打开对面的风机,将水帘产生的冷风在大棚内循环,温度就降下来了。达到秧苗生长的适应温度后,循环自动停止。”

缺水更好办,上千个喷淋头,在大脑的指挥下,可以集团“作战”,亦可“单兵”冲锋,指哪打哪,不差分毫。

为啥需要这么高的科技范?

这个大棚担负的责任重大。

“这个智能大棚是黑龙江省水稻种子区域性试验点。也就是说,各个种子培育机构、种子培育企业每年要繁育的水稻种子审定前,都要拿到这里进行测产、抗倒伏、抗病试验,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公司科研部主任侯丽云介绍。

目前,在这个大棚里有省级品比试验93份材料,普通区试14份材料,糯稻区试7份材料,香区试13份材料,糯稻生试,3份材料,香生试2份材料。

“在这里也有我们公司小区试验品种共1692份材料,杂交500份材料,试验上参加试验品种共116份材料。然后,我们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获得最佳品种”王会说。